如何发挥记忆力在学习中的作用

亲爱的书友们,大家上好!本周我们将继续共读《学习之道》 ,今天我们共读的内容是是第4-5章的内容,一起来思考几个问题:

1.记忆分哪几类?

2.

3.如何应对能力错觉?

01

昨天我们了解了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在学习中的作用,我们明明学习很专心,为何记的东西老是会忘记?

主持人撒贝宁在一次节目中说自己记性好。一本书只要看一遍,不仅能记住,还能记得内容在书本中第几页,哪个位置。

看到这种记忆力超强的人,总是让我们羡慕不已。其实只要了解记忆规律,掌握正确的方法,每个人都能提升自己的记忆力。

那什么是记忆?记忆就是大脑能够储存信息,当需要的时候,又可以提取出来的这种能力。

记忆的基本类型包括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。

什么是工作记忆?工作记忆又叫短时记忆,是信息在大脑的短暂停留。当这个信息在大脑中不断地被重复,就会给大脑留下深刻的印象,从而形成长时记忆。

记忆是我们学习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,没有记忆很多智力活动都无法开展。

读书时各类文科的知识点,理科的方程式,哪个都离不开记忆。很多人都经历过背了忘,忘了背的记忆循环。很想让知识点在大脑中停留的久一点。

在电影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里派在课堂上默写了四黑板的圆周率,惊呆了全校的老师和学生,这记忆力也太强了。

那要怎么做,才能提升我们的记忆力呢?

02

北大学霸刘媛媛当年参加《我是演说家》的比赛时,同时还在准备司法考试。让人佩服的是,时间这么紧张,她不仅拿到了《我是演说家》的冠军,司法考试也顺利通过了。

刘媛媛取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,难道学霸的大脑和普通人不一样?其实不是。那是因她知道,工作记忆最多能记住7条,还要不断重复,才能记得住。

而最好的方法是将工作记忆合成组块,以模块的形式存储,就能给大脑留出更多的空间,记忆更多的内容了。

那什么是组块呢?

人脑中的信息,最初都是零散的碎片,组块是根据意义将信息碎片组成集合,把要记忆的信息加以分类或加工,使之成为一个小的整体。

每一个字都可以是一个组块,比如忆,升,果,记,效,提,就是6个组块。

而组块的构建分成三个步骤:

第一步,集中注意力

比如我们在记忆时要集中注意力筛选信息,留住想要存储的信息,当你专注的时候,大脑才知道用哪些信息合成组块。

第二步,理解

比如文中提及的六个字,忆,升,果,记,效,提。整合成“提升记忆效果”这个组块。就是通过理解其意义,将它们相互关联而成。

第三步,获取背景信息

了解组块的应用范围,当我们知道它能用在哪儿,组块才能随时派上用场。

把单独的六个组块合成一个大组块,它就好比在电脑中将文件,保存成压缩包的形式。这样不仅给工作记忆留出更多空间,且方便记忆。

除了组块的方法外,课后及时复习,也有助于提升记忆。论语里不也说“温故而知新”嘛!

究竟如何复习最有效?这里的及时复习,又称为间隔重复法,就是按照一定的频率反复记忆内容。

世界顶尖的脑科学家道格·菲尔兹和他的团队在研究中发现,想要信息长期保存,关键在记忆的时间间隔。

那需要重复几次?中间又间隔多久呢?这里可以借助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原理,把握重复的频率。

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,是随着时间的变化,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,遗忘的内容先多后少。所以我们及时复习,就是在和遗忘赛跑。

这点班上的学霸小金很有心得,高中的历史书他能重头到尾给你讲一遍。每次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,他会按照记忆的遗忘规律,至少复习5次,分别是学完后的5分钟、30分钟、当天晚上睡前、第二天早上醒来后、然后每隔7天再复习一次。

这种复习方式看起来很花时间,坚持下来就会发现,每次复习花的时间会越来越少,而且还能形成长时记忆。

可信息一旦存入长时记忆,并不表示万无一失,想要记得牢牢的,就要定期回想一下,才不容易忘记。根据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规律来学习,学习才能更科学高效。

03

作为家长,最操心孩子的学习。或许你正为此烦恼,比如:翻开书“日照香炉生紫烟”,合上书“日照……”。短短一句话,都读了快十遍了,可合上书就不记得。孩子背东西老是背不会,是哪里出了问题?

我们都知道背东西需要重复,但重复阅读会对学习的内容有熟悉感,这会造成已经学会的假象,其实这是一种能力错觉。

学霸刘媛媛提到:“重复十遍不如回想一遍。”

回想,即提取练习。看完一章内容,合上书,试着回忆书中的关键信息。这个方法能有效避免学习走神,如果将回想与间隔重复相结合,还能训练你的大脑。

刘媛媛曾分享,她一年能阅读近100本书的秘诀,也得益于这种回想法。阅读时她会记录每个章节的关键词, 一边读一边记,读完后根据关键词回想一下,整本书讲得是什么。用这个方法让她读书既快又有收获。

作者提醒:当你觉的一个新学的知识点有点难,最好24小时内就回想一下。这样可以避免因时间隔得太久,下次学习又要从头开始,颇费时间。

通过回想学习,你会惊讶的发现,看似简单的方法能增进你对概念的认识,加深印象。

另一个常见的能力错觉,就是当我们熟练掌握某种方法,就很乐意用这种方法去解答同类型的题目,这种成就感让我们觉得自己很棒!

针对这种能力错觉,可以采用穿插学习法,就是将各种类型的题目混合在一起练习。

在《认知天性》中提到一个实验,教两组大学生计算4种少见的几何体体积,然后进行随堂练习。

一组的学生,题目按照四种类型区分。二组的学生,题目类型混合。在练习中,一组学生的平均正确率是89%,二组的学生,正确率是60%。一周后的最终测试中,一组的正确率是20%,而二组的正确率是63%。可见想要掌握一种方法,穿插练习的效果更好。

以学习数学为例,作者分享了穿插学习法的具体操作。

制作一些卡片,卡片的正面写上问题,背面写上题目和解题步骤。抽取一张卡片,根据上面的问题,选一种解题方法,在白纸上写出解题步骤,整个过程独立完成,不要看卡片背面的答案。

完成后查看答案,核对解题步骤是否正确。整个过程也是一个新组块巩固的过程。

与其过度学习,不如穿插学习,它能帮你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,更自如的应对问题。

好了,今天的共读就结束了。今天我们了解了记忆的种类以及如何更好地运用它们,让我们学习更高效。

有了好的记忆力,学习就可以放松了吗,下次我们会和大家聊聊学习中,犯了拖延症怎么破?

期待下次的共读,我们一起共读,让阅读点亮我们的人生!

今日思考:你在学习中常遇到的能力错觉是什么?结合今天所学,想想如何避免这种能力错觉呢?请思考后写下来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buffalo106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buffalotone.com/?p=1334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联系我们

400-800-8888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邮件:admin@example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